通创知识库

降低我国物流费用的对策研究

2014-04-17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保持快速发展。物流规模大、增速快,重点行业物流需求增势明显;物流效率有所提高,单位GDP的货运需求量逐年下降、物流专业化水平逐年提升。然而,我国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明显偏高,不仅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降低物流费用、提高流通效率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的关键。

物流费用产生于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降低物流费用要着眼国民经济运行全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财税体制和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制改革;要引导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转变、加大供应链推广力度;要加大物流业发展支持力度、打破物流一体化运作瓶颈、加大物流信息化和网路化建设;要实现物流管理整合、加大政策协调。

一、我国物流费用总体偏高

1991年以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8.0%,较1991年下降6个百分点。

1991年以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长变化呈现三个倒“V”型格局,这种周期性变化与社会物流总额变化、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总体偏高。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9.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高于“金砖”国家印度和巴西6个百分点左右。 

二、我国物流费用偏高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模式相对粗放

一是产业结构因素。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而第三产业占比较低,导致物流需求规模偏大,这是我国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高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巴西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性原因。

表1:2010年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单位:%

  第一、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 56.8 43.2
美国 21.2 78.8
日本 28.5 71.5
德国 29 71
印度 44.8 55.2
巴西 33.4 66.6

 

二是产业布局因素。受财税体制、地方政府GDP导向的政绩观影响,部分高能耗、高物耗产业不能按照地区比较优势布局,导致上下游产业逆向分布、煤炭等大宗商品长距离、大规模运输。加之产业结构影响,我国货物周转量大幅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单位GDP的货物周转量差距更为明显,从而推高物流费用。2010年,我国货运周转量合计为14.1万亿吨.公里,相当于美国的1.9倍、日本的17.9倍、德国的27.1倍。单位GDP的货运周转量为2.41吨.公里/美元,相当于美国的4.7倍、日本的16.7倍、德国的15.3倍。

表2:2010年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货物周转量比较

  单位GDP的货物周转量(吨公里/美元) 中国与其他国家货物周转量之比(倍)
中国 2.41 ??
美国 0.51 1.9
日本 0.14 17.9
德国 0.16 27.1

三是生产力因素。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工、农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2010年,我国工业产品增加值率为20.7%,而美国为33.3%,相当于我国的1.61倍;日本为37.4%,相当于我国的1.81倍。产品附加值低,意味着单位商品流通金额创造的GDP偏低,导致单位物流费用支撑的增加值偏低,从而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偏高。

表3:2010年中国、美国、日本工业增加值率比较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产值*100%)
中国 20.70%
美国 33.30%
日本 37.40%

(二)生产方式相对粗放

生产方式粗放是我国物流费用难以降低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已由短缺经济时期进入到过剩经济时代,消费模式也逐渐从单纯追求温饱型或数量型,向追求消费价值多元化、个性化转变。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生产方式仍以“大批量、粗放式”为主,导致产需不能有效衔接、资源周转偏慢、社会库存居高不下。

相比之下,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准时制精益生产模式,将企业生产流程与市场需求有效整合;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了柔性化敏捷制造模式,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客户需求。生产方式的变革大幅降低了美、日等国企业的库存水平,显著地降低了物流费用。2012年,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7次,远低于日本和德国9-10次的水平;我国工业企业存货率为9.4%,远高于日本等发达国家5%的水平。

(三)流通方式相对粗放、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

流通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供应链为主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展相对缓慢。二是物流一体化建设相对滞后。

首先,两大因素迟滞了供应链体系的建设步伐。物流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手段,从趋势上来看,供应链是基本发展方向,然而,由于生产方式整体上没有转变,生产企业还不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提出有效的物流和供应链需求,造成供应链发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进程。此外,由于供应链理念和专业化分工理念缺乏,导致社会物流低水平重复建设、供应链体系不能有效构建。

2012年,根据重点企业调查,我国企业对外支付物流费用占物流总费用比重为61.0%,低于日本约9个百分点,虽然较2010年缩小6个百分点,但差距依然较为明显。

表4: 2010?2012中国和日本重点调查企业对外支付物流费用占比    

 

  中国 日本 差距
2010 52.50% 67.50% 15.00%
2011 58.50% 70.20% 11.70%
2012 61.00% 71.00% 9%

其次,物流一体化建设相对滞后。物流市场分割、物流功能分割,导致物流效率低、物流费用高。集中体现在四个“不匹配”。一是物流基础设施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不匹配,重要的物流设施设备投入不足、物流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滞后、物流设施之间的衔接性较差。二是社会管理模式与物流发展不匹配。突出表现在,城市物流运行规范和标准化建设滞后,“物流围城”现象和“最后1公里”问题突出。三是税收征管模式与物流发展不匹配。营业税税制与一体化的现代物流运行模式极不适应,而同时,营业税改增值税又出现不可抵扣问题,导致物流业实际税负增加。四是企业竞争理念与物流发展不匹配。主要是供应链思想缺乏和专业化分工理念缺乏,导致整个产业链物流效率低、物流费用高。

从基础设施来看,物流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2011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仅为美国的48.0%,油气管道里程不足美国的3%。此外,甩挂车、冷链设备、基础物流信息系统等重要的物流设备设施明显不足。

从运输结构来看,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份额偏低、海铁联运比例偏低。铁路、海运、管道是相对廉价的运输方式,但2010年,我国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占比低于美国12.62个百分点;管道完成货物周转量占比低于美国17.38个百分点;我国海运货物周转量所占份额较大,但我国海铁联运比例远远低于美国,未能充分发挥海运低价优势。目前,国际上港口集装箱的海铁联运比例通常在20%左右,美国为40%,印度为25%,而我国仅为2.6%左右。

表5:2010年中国和与其它主要国家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份额比较  单位:%

  铁路货物周转量 公路货物周转量 水路货物周转量 航空货物周转量 管道货物周转量 货物周转量合计
中国 19.31 30.66 48.35 0.13 1.55 100
美国 32.73 37.09 10.72 0.52 18.93 100
日本 2.61 31.07 22.82 1.02 42.49 100
德国 20.23 59.88 11.91 4.87 3.11 100

三、降低物流费用的基本思路

物流费用产生于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降低物流费用要着眼国民经济运行全局。

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2)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GDP的物耗和能耗。

二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制改革。(1)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和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制转变,优化产业布局;(2)通过产业转移降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逆向分布程度,例如,加大坑口电站建设力度,由运煤向输电转变。

三要引导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转变。(1)引导生产方式向“小批量、多批次、低库存、少环节”为特点的精细化生产方式转变。(2)促使生产企业释放物流需求,提高物流运作的专业化水平。(3)鼓励大型国有企业率先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四要打破物流一体化运作瓶颈。(1)基础设施建设要满足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特点,要加强各种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以及标准之间的匹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多式联运比例。(2)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物流一体化运作要求。(3)物流业税费体系适应物流业一体化运作模式。

五要加大物流业支持力度。(1)要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大铁路、甩挂车、货运飞机、冷链设备、基础信息系统等重要设施设备的支持力度。(2)调整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在不改变试点方案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将“货物运输服务”从“交通运输服务”中剥离,纳入“物流辅助服务”,采用6%的税率。(3)切实落实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进一步明确物流企业认定范围,政策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仓储型物流企业,统一执行标准,减少和限制地方自由裁量权,使物流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实惠。

六要加大供应链推广力度。(1)把推动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同时提供支持企业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公共性服务和基础设施。(2)通过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两业联动重点示范工程,鼓励制造业、商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3)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企业通过与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率先构建供应链体系,提高关键行业和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七要加大物流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1)加强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GPS、GIS技术服务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层次。(2)加大信息标准化工作力度,提高物流信息数据之间的共享性和物流网络之间的兼容性。

八是物流管理突出整合。法律法规、体制和政策安排上要突出整合的概念,关键点在于加强部门之间、省际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打破阻碍大流通体系形成的体制性和机制性制约。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

二○一四年四月